欢迎来到中艾西(北京)医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官网!

新闻中心



首页 >> 新闻中心 >>中医文化 >> 总是哈欠连天?中医教你几招巧应对
详细内容

总是哈欠连天?中医教你几招巧应对

古诗有云:春眠不觉晓。春天里,人常常困倦欲睡,易觉疲劳,提不起精神来,也就是人们常说的“春困”现象。

春困其实是季节交替人体出现的生理变化。中医认为,肝与春季相应,肝主疏泄与藏血。春季万物生发,肝气旺盛。肝火横逆犯脾克胃(木旺克土),导致胃失受纳、脾失健运,脾胃为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,脾胃损伤,则气血生化不足;同时肝火偏旺,影响肝藏血的功能,致使五脏六腑失去气血的滋养。因此春季常会出现乏力、头晕等症状。

虽然春困不是病,但是却会影响人们生活作息,降低工作效率。“春三月”指的是从立春到立夏这三个月,这是一个推陈出新的季节,我们应顺应时节,“温和”养生。《黄帝内经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言:“春三月,此谓发陈,天地俱生,万物以荣,夜卧早起,广步于庭,被发缓行。”意思是说,春季人们应该保证充足的睡眠,适当锻炼,散步踏青,保持心情舒畅。

那么,除了伸伸懒腰、用冷水洗脸等常用方法外,还有更有效的方法对抗“春困”吗?佛山市中医院罗文峰主任中医师介绍,对付春困,应顺应季节变迁,从情志、起居、运动、饮食方面着手。

微信截图_20230421130837.png

情志方面


中医理论认为肝属木,与春季相应,生理特性为“喜条达而恶抑郁”,因此,市民要保持情绪上的乐观,不宜抑郁或发怒,不要过分劳累,以免加重肝脏负担。尤其是原有肝脏疾患的人,要做到心宽、心静,才能保证夜间的睡眠质量,并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。


起居方面


《黄帝内经》中说:“人卧血归于肝,目受血而能视,足受血而能步,掌受血而能握,指受血而能摄。”充足的睡眠对人体健康非常重要,夜间睡眠足够也有利于抵抗白天“春困”带来的疲劳感;另外,保证良好的睡眠还要做到“睡后勿思想”。同时午后也可适当小憩,闭目养神,使我们的机体得到有效的调整,缓解疲劳。

春天万物复苏,各种生物欣欣向荣,人们也要顺应自然界的规律,早睡早起,逐步转变的睡眠习惯。由于春天气候多变,各种病毒容易滋生,体弱人群忌春捂不当,不要过早穿上单衣,雨雾天不宜锻炼,尽管天气潮湿也忌长期门窗紧闭。


运动方面


“动则升阳”,春季阳气初升,阳主动而阴主静,阳气充足,机体活跃,则困倦自除。运动有利于气血的运行,还可以让四肢的肌肉得以舒展,帮助细胞和组织得到充足的氧气供应,让大脑变得更加清醒,进而缓解“春困”。

春天里最好的户外活动是踏青出游和放风筝,尤其放风筝时的跑动、牵线和控制,可以促进身体四肢、大脑和眼睛的协调。风筝高飞时,眼睛远眺,双目的肌肉得到调节,既可以消除疲劳,还可以明目养肝。


饮食方面


中医认为,春天是肝气主导的季节,肝气旺盛,肝胜脾,脾失运化,水湿内停。加上春季阴雨绵绵,外湿易困阻脾阳,引起气血运行不畅,经脉不通;由于湿性重浊黏腻,人体易感到疲乏、嗜睡。因此,健脾祛湿能够有效地解除春困。像怀山药、薏苡仁、赤小豆等食物,都是健脾祛湿佳品。春季也要多吃绿色的“香”菜补助阳气,比如香椿、香菜、香葱、韭菜等。


缓解春困,还可以试试这些方法

梳头按摩

早晚用梳子或者指腹从前额发际处开始梳捋,经头顶,一直到脑后,再从前额发际移向耳侧发际。途经百会、风池、太阳等穴。动作轻柔缓慢,可以有效刺激头部血液循环,消除疲劳。

穴位按摩

按摩足三里、丰隆穴等健脾化湿要穴;推敲肝胆经,揉捏太溪、昆仑穴,有助肝气升发,缓解疲劳。

中医养生操

八段锦、太极拳等,常练习可疏通全身经络。


提高警惕,鉴别假“春困”

当然春困也有真假。当出现疲倦乏力甚至头晕目眩时,可能已经不是“春困”了,需要排除贫血、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病症,最好至医院完善血常规、甲状腺功能等各项检查。老年人特别是合并有高血压或脑动脉硬化者应尤其注意提防中风。


客服中心
联系方式
18137139885
扫一扫,添加好友
本站已支持IPv6
seo seo